作者及其成果
- 論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理論建構與內核深化
- 日本民主黨時代的對俄關系及戰略性展望
- 亞太兩強競爭性合作格局趨勢與中國外交
- 亞太區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
- 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前景與中國
- "保護海外能源利益" 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中國周邊安全的新認知: 特點、功能與趨勢
- 新時期中國國際角色定位的內涵與意義
- 中美中東政策比較——理念、政策與貢獻
- 日本海洋戰略的內涵與推進體制 — — 兼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激化的深層原因
- 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態勢、中國的新角色及中國智庫的新任務
- 中國領導人12年來首訪埃及 經濟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習主席訪問埃及的三重意義
- 中俄關系2015:高調前行、道路曲折
- 起點?亮點?重點——中非合作進入新階段
- 習總稱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機?
- 三個“非常”好的中津關系
- 2015后的中非關系將步入新的時代
- 發展中國家建構自己理論的必要性
- 中國智慧與力量造福世界
- 《地方參與中非合作研究》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
- 中國外交與和平發展
- 《中國與拉美國家相互依賴模式研究》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國家民族”建構研究
- 《中國與拉美國家相互依賴模式研究》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
- 歐盟社會政策研究
- 歐盟社會政策研究
- 《北極合作的北歐路徑》
- 競爭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網絡安全新議程
- 中美關系正常化歷史上的四次關鍵戰略協作的啟示
- 錯失良機的悲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損失
- 錯失良機的悲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損失
- 更多錯失良機的悲劇:新冠疫情中的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人力和經濟損失
- 美國區域經濟合作倡議的內涵、反響及前景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協作抗擊新冠病毒:作用、經驗與啟示
- 全球協作抗擊新冠病毒:作用、經驗與啟示
《國際體系演進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2017-01-16
封面

作者: 查曉剛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簡介
冷戰后一大批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是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重大歷史現象,國際體系演進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后國際體系在三大領域實現了重大演進,即國際政治結構的多極化、國際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國際技術結構的多樣化。冷戰后,國際政治結構的多極化促進了世界和平的穩定性,為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安全基礎;國際經濟結構演變為網絡狀雙向多維依賴結構,為一大批新興大國崛起提供了經濟機會和更高收益;國際技術結構的多樣化推動了全球產業鏈的延展性,使得新興國家從中獲得了新的競爭優勢。新興國家崛起在歷史上曾多次引發“修昔底德陷阱”,全球治理可以作為緩解和消除該風險的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
查曉剛,安徽涇縣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03年合肥工業大學英語(國際貿易)本科畢業,2006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畢業,2004年9月-2005年7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研究中心學習,2006年1-4月作為英國外交部志奮領學者在英國訪問學習,2014年獲得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國際政治經濟學方向)博士學位。主要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研究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中美戰略經濟關系以及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外部環境等議題。承擔和參與外交部、財政部、商務部、香港特區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蓋茨基金會以及英國外交部等機構委托或資助的研究項目。
目錄
第一章導言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關于國內因素與新興國家崛起的理論梳理
二、關于國際因素與新興國家崛起的理論梳理
三、關于“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梳理
第三節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說明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的邏輯結構和章節安排
一、研究的邏輯結構
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國際體系、新興國家崛起與“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節國際體系的輪回與演進
一、國際體系的定義
二、關于國際體系轉型的理論
三、國際體系的輪回和演進
四、國際體系演進的加速性特征
第二節國際體系演進與新興國家崛起
一、國際政治結構多極化與世界和平的穩定性
二、國際經濟結構多元化與全球發展的均衡性
三、國際技術結構多樣化與全球生產的延展性
四、國際體系與新興國家崛起
第三節冷戰后國際體系轉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規避性
一、冷戰后國際體系的量變和質變
二、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前提
三、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新路徑
第三章冷戰后國際政治結構演進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國際政治結構與國際環境
一、冷戰時期國際體系的沖突性
二、冷戰后國際體系的和平性
第二節冷戰時期發展中國家的內外環境
一、霸權國爭奪導致發展中國家外部環境惡化
二、霸權干涉導致發展中國家內部動蕩
三、內外動蕩導致發展中國家停滯
第三節冷戰后國際環境的改善和新興國家的崛起
一、冷戰后國際形勢整體趨于緩和
二、冷戰后轉型國家的分化
三、冷戰后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非均衡性
四、冷戰后國際環境的變化與新興國家崛起
第四章國際經濟結構多元化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冷戰期間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單向依附
一、南北經濟體系對發達國家單向依附
二、東方經濟體系由蘇聯主導
第二節冷戰后國際經濟結構多極化趨勢
一、冷戰后全球經濟增長多極化
一、冷戰后世界貿易結構多元化
三、冷戰后國際投資多元化
四、冷戰后國際援助格局多樣化
第三節經濟全球化對新興國家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興國家發展權的提升
一、新興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
三、從中心—邊緣結構到網狀結構
第五章國際技術結構的多樣化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國際技術結構與國際體系演進的互動
一、國際技術結構影響國際體系的路徑和機制
一、互聯網技術與國際體系的歷史性演進
三、冷戰后國際體系演進對國際技術結構優化的反作用
第二節國際技術結構優化是新興國家崛起的外生助力
一、發達國家對傳統國際技術結構的塑造和主導
二、國際技術結構多樣化與新興國家的崛起
三、新興國家崛起有助改變全球技術二元化現象
第三節國際技術結構與新興國家參與全球生產鏈
一、信息通訊技術推動全球生產鏈的擴展
二、信息通訊技術與發展中國家的新競爭優勢
三、全球生產鏈的形成給新興國家帶來巨大紅利
第六章參與全球治理與規避“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節新興國家對國際金融體系治理的參與
一、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形成
二、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合作推進改革
三、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的前景
第二節新興國家對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參與
一、國際經貿體制長期存在的不公平性
二、新興國家國際貿易地位的上升
三、新興國家與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
四、新興國家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訂的挑戰與壓力
第三節新興國家對國際安全治理的參與
一、冷戰后國際安全治理形式的多樣化
二、新興國家對傳統安全治理的參與
三、新興國家對非傳統安全治理的參與
第四節守成大國與新興國家的戰略博弈
一、守成大國的“融入和拖延”戰略
二、美國和新興國家
三、歐盟和新興國家
四、全球治理與“修昔底德陷阱”
第七章對中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第一節中國在新興國家群體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國是最有影響力的新興國家
二、政治上的共贏性戰略合作
三、經濟上的競爭性互補
第二節中國崛起的路徑與選擇
一、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崛起的起點
二、國內精英的認知和判斷對中外互動的影響
三、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格局的形成
四、重要地區問題上的理解與合作
第三節中國與現有國際體系的互動與互適
一、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一、推動新興國家合作參與全球治理
三、謀劃周邊積極推動區域合作
第四節對中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一、中國崛起的基本經驗
二、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徑選擇
三、中國的長遠戰略取向
結語
一、研究結論
二、創新點和理論意義
三、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后記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關于國內因素與新興國家崛起的理論梳理
二、關于國際因素與新興國家崛起的理論梳理
三、關于“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梳理
第三節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說明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的邏輯結構和章節安排
一、研究的邏輯結構
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國際體系、新興國家崛起與“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節國際體系的輪回與演進
一、國際體系的定義
二、關于國際體系轉型的理論
三、國際體系的輪回和演進
四、國際體系演進的加速性特征
第二節國際體系演進與新興國家崛起
一、國際政治結構多極化與世界和平的穩定性
二、國際經濟結構多元化與全球發展的均衡性
三、國際技術結構多樣化與全球生產的延展性
四、國際體系與新興國家崛起
第三節冷戰后國際體系轉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規避性
一、冷戰后國際體系的量變和質變
二、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前提
三、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新路徑
第三章冷戰后國際政治結構演進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國際政治結構與國際環境
一、冷戰時期國際體系的沖突性
二、冷戰后國際體系的和平性
第二節冷戰時期發展中國家的內外環境
一、霸權國爭奪導致發展中國家外部環境惡化
二、霸權干涉導致發展中國家內部動蕩
三、內外動蕩導致發展中國家停滯
第三節冷戰后國際環境的改善和新興國家的崛起
一、冷戰后國際形勢整體趨于緩和
二、冷戰后轉型國家的分化
三、冷戰后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非均衡性
四、冷戰后國際環境的變化與新興國家崛起
第四章國際經濟結構多元化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冷戰期間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單向依附
一、南北經濟體系對發達國家單向依附
二、東方經濟體系由蘇聯主導
第二節冷戰后國際經濟結構多極化趨勢
一、冷戰后全球經濟增長多極化
一、冷戰后世界貿易結構多元化
三、冷戰后國際投資多元化
四、冷戰后國際援助格局多樣化
第三節經濟全球化對新興國家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興國家發展權的提升
一、新興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
三、從中心—邊緣結構到網狀結構
第五章國際技術結構的多樣化與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
第一節國際技術結構與國際體系演進的互動
一、國際技術結構影響國際體系的路徑和機制
一、互聯網技術與國際體系的歷史性演進
三、冷戰后國際體系演進對國際技術結構優化的反作用
第二節國際技術結構優化是新興國家崛起的外生助力
一、發達國家對傳統國際技術結構的塑造和主導
二、國際技術結構多樣化與新興國家的崛起
三、新興國家崛起有助改變全球技術二元化現象
第三節國際技術結構與新興國家參與全球生產鏈
一、信息通訊技術推動全球生產鏈的擴展
二、信息通訊技術與發展中國家的新競爭優勢
三、全球生產鏈的形成給新興國家帶來巨大紅利
第六章參與全球治理與規避“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節新興國家對國際金融體系治理的參與
一、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形成
二、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合作推進改革
三、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的前景
第二節新興國家對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參與
一、國際經貿體制長期存在的不公平性
二、新興國家國際貿易地位的上升
三、新興國家與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
四、新興國家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訂的挑戰與壓力
第三節新興國家對國際安全治理的參與
一、冷戰后國際安全治理形式的多樣化
二、新興國家對傳統安全治理的參與
三、新興國家對非傳統安全治理的參與
第四節守成大國與新興國家的戰略博弈
一、守成大國的“融入和拖延”戰略
二、美國和新興國家
三、歐盟和新興國家
四、全球治理與“修昔底德陷阱”
第七章對中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第一節中國在新興國家群體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國是最有影響力的新興國家
二、政治上的共贏性戰略合作
三、經濟上的競爭性互補
第二節中國崛起的路徑與選擇
一、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崛起的起點
二、國內精英的認知和判斷對中外互動的影響
三、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格局的形成
四、重要地區問題上的理解與合作
第三節中國與現有國際體系的互動與互適
一、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一、推動新興國家合作參與全球治理
三、謀劃周邊積極推動區域合作
第四節對中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
一、中國崛起的基本經驗
二、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徑選擇
三、中國的長遠戰略取向
結語
一、研究結論
二、創新點和理論意義
三、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