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 陳東曉
- 研究員
- 國際戰略研究所
非本院作者
- 新開發銀行的發展創新
- G20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 全球經濟治理:新挑戰與中國路徑
- 論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理論建構與內核深化
- 日本民主黨時代的對俄關系及戰略性展望
- 亞太兩強競爭性合作格局趨勢與中國外交
- 亞太區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
- 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前景與中國
- "保護海外能源利益" 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新時期中國國際角色定位的內涵與意義
- “中澳對話:G20與地區倡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態勢、中國的新角色及中國智庫的新任務
- 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態勢、中國的新角色及中國智庫的新任務
- 接力杭州峰會,續寫世界和平發展新篇章
- 中國推動G20發揮全球治理的領導作用
- 成玉麟接受新華社采訪,從日本視角評述G20杭州峰會
- 巴西總統可能是最需要G20的人
- 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共筑人類社會美好未來
- 杭州峰會一大亮點:助推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 G20讓世界看到中國不是“挑戰者”而是“建設者”
《中國與二十國集團》
封面

作者: 陳東曉史麗娜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簡介
自首屆領導人峰會以來,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組成的G20組織已成立5年。作為其成員之一的中國,因強有力的經濟增長形勢,在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登上世界經濟的中心舞臺,成為塑造全球秩序的新力量。本書匯集了該領域的多位中外專家的不同觀點,簡述了過去5年間中國與G20的關系發展歷程,并通過多個案例研究,以此總結大國間經濟關系的新模式。
作者:陳東曉 作者:(德)史麗娜
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法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中美關系、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中國多邊外交等,主持并參與國家社科項目、外交部、財政部和國臺辦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擔任《國際展望》雜志主編,是上海未來亞洲學會會長、上海美國學會副會長,同時還擔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美關系研究中心資深專家、中國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上海辦公室主任。曾在墨西哥(墨西哥大學全球化影響研究)、洪都拉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影響監測研究)和印度(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等國工作。2006年7月后,就職于德國柏林的艾伯特基金會全球政策與發展部,在全球化項目、中東部、質量管理和評估部等各部門擔任不同職位。
目錄
[主編:陳東曉、史麗娜(德)]
前言
總論
二十國集團峰會六年及中國角色
中國與二十國集團
第一部分 政策領域
第一章 二十國集團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巨大的成功抑或令人失望的失敗?
第二章 二十國集團在解決世界經濟深層矛盾中的作用
第三章 國際金融機構改革
第四章 國際金融市場的監管
第五章 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政策協調的角色困境
第六章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人民幣問題
第七章 二十國集團的制度缺陷與人民幣國際化
第八章 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國及對東亞地區領導地位的探求
第九章 新一輪跨區域主義及其對二十國集團的啟示
第十章 二十國集團在聯合國2015年后全球發展議程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 主要行為者及其角色
第十一章 中國、美國和二十國集團:建立合作型多邊治理模式
第十二章 中美新型大國經貿關系及其對二十國集團的影響
第十三章 中國與歐盟:從戰略伙伴關系到新型大國關系?
第十四章 中國與歐盟在二十國集團內的合作
第十五章 中國、金磚國家和二十國集團
第十六章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轉型
前言
總論
二十國集團峰會六年及中國角色
中國與二十國集團
第一部分 政策領域
第一章 二十國集團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巨大的成功抑或令人失望的失敗?
第二章 二十國集團在解決世界經濟深層矛盾中的作用
第三章 國際金融機構改革
第四章 國際金融市場的監管
第五章 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政策協調的角色困境
第六章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人民幣問題
第七章 二十國集團的制度缺陷與人民幣國際化
第八章 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國及對東亞地區領導地位的探求
第九章 新一輪跨區域主義及其對二十國集團的啟示
第十章 二十國集團在聯合國2015年后全球發展議程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 主要行為者及其角色
第十一章 中國、美國和二十國集團:建立合作型多邊治理模式
第十二章 中美新型大國經貿關系及其對二十國集團的影響
第十三章 中國與歐盟:從戰略伙伴關系到新型大國關系?
第十四章 中國與歐盟在二十國集團內的合作
第十五章 中國、金磚國家和二十國集團
第十六章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轉型